2016年04月25日来源:本站原创
读屏时代
你的生活是否已被碎片化充斥?
你多久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
多久没被一本书打动?
据2015年发布的《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》,2014年,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(2.0%)或比较多(8.2%),38.3%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一般,44.1%的人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。
在有限的阅读时间的分配上,人们花在新兴媒体上的时间远多于花在传统纸质媒体上的时间:人均每天互联网、Pad接触时长分别为54.87分钟、10.69分钟;人均每天手机阅读、微信阅读时长分别为33.82分钟、14.11分钟,而人均每天读书(18.76分钟)、读报(18.80分钟)、读杂志(13.42分钟)的时间都不超过20分钟。
4.23,世界读书日临近
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
让我们一起回归
那自有“黄金屋 颜如玉”的书本身
好书推荐
《思维的乐趣》: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,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,他以自身对“文化大革命”的记忆为重要矿藏,用杂文以独有的调侃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。
王小波(著)
《当我谈跑步时,我谈些什么》:“痛楚难以避免,而磨难可以选择。”每当村上长跑时,脑海里就反复出现这句话。积极地选择磨难,就是将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。他将这些年来在路上一面奔跑,一面思索的东西集结成书,诚实地书写跑步,诚实地书写人生。
村上春树(著)
《苏菲的世界》:以小说的形式,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,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。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,以及亚里士多德、笛卡儿、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。
乔斯坦•贾德(著)
《灿烂千阳》: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,时空跨越三十年,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,她们所怀抱的希望、爱情、梦想与所有的失落。
卡勒德•胡赛尼(著)
《白夜行》:一宗离奇命案牵出跨度近20年步步惊心的故事:悲凉的爱情、吊诡的命运、令人发指的犯罪、复杂人性的对决与救赎……
东野圭吾(著)
《看不见的城市》:这本书是由一些短小的章节构成的,每个章节都让我们对某个城市或泛指意义上的城市进行反思。
伊塔洛•卡尔维诺(著)
《撒哈拉的故事》:由12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。因为一本地理杂志的吸引,三毛背着行囊走进了荒凉单调的撒哈拉沙漠,在沙漠中寻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,书中每个故事都充溢着一种浪漫、浓情的异域情调,字里行间反映着大沙漠独有的地形地貌与风土人情。
三毛(著)
《最后的耍猴人》:知名人文纪实摄影师马宏杰继《西部招妻》后最新的图书作品,全新的视角,更为广域的跟拍,记录了“耍猴”这一民间艺术在当下中国的发展情况,以及以“耍猴”这门才艺为生的一群民间艺人真实的生存处境,图文并茂,真实、深切、生动地记录了一个正在消失的民间中国。
马宏杰(著)
《看见》:讲述柴静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,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,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。
柴静(著)
《目送》:是一本生死笔记,深邃,忧伤,美丽。《目送》的七十三篇散文,写父亲的逝、母亲的老、儿子的离、朋友的牵挂、兄弟的携手共行,写失败和脆弱、失落和放手,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。她写尽了幽微,如烛光冷照山壁。
龙应台(著)
读书不仅让生命更加充盈
还能让我们成为更好自己
所有的美好也都会不期而至
小知识:世界读书日由来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。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,也是加泰罗尼亚地区大众节日“圣乔治节”。实际上,同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,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、法国作家莫里斯·德鲁昂、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,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“名正言顺”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“走向阅读社会”的召唤,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,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,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1995年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“世界读书日”,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、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。